乡村体育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引擎和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乡村体育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健全完善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体育发展方式,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补齐乡村体育设施的短板,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规划布局指导,根据人口结构、地域特点、运动习惯等,将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城乡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核心区”,打造全民健身活动“热点”,探索建立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与农民健身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维护补偿机制,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和管理水平。广泛调动农村基层和农业园区、企业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计划地培育项目优势突出的农民体育文化示范园区和体育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形成具有“三农”特色、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布局。
丰富乡村体育活动赛事。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生活越来越丰富,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要进一步丰富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涉农特色运动项目,深入开展“体育健身下乡”活动,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全民健身日”“全国运动会”等重大节庆平台,打造全国性农民体育赛事活动,引领带动各地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为乡村体育爱好者搭建活动平台。做好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扶持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优秀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果蔬采收邀请赛、广场舞、田园定向赛等乡村趣味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走(跑)、骑行、徒步、游泳奇异果体育、球类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打造“一地一品、一村一项”乡村文化体育特色品牌。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级农民体协下沉乡村,充分利用村级文化站、体育广场等文化体育场所,积极参与健身、举办农村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不断完善丰富产品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打造乡村体育人才队伍。体育乡土人才扎根农村、熟知民情,具有乡土情怀深、人脉关系广、工作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既能推动农村体育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体育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健身品质,又能为政府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提供参考依据。打造好体育乡土人才队伍,对促进农村居民全民健身意义重大。要强化骨干培养,可以从乡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体育爱好者、乡村从业人员中选拔一批乡村体育骨干,围绕着科学健身技能、体育指导管奇异果体育理、乡村体育治理等方面内容,培养一批创新型、管理型农民体育人才,发展壮大各级农民体协人才队伍。加强智库建设,根据“农民体育健身发展专家库”建设需要,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做好人才吸引、使用、储备等工作,多途径多形式广聚优秀人才,打造农民体育高端智库。搭建干事平台,强化重大农民体育赛事、农民体育项目、农民体育工程的平台作用,促进农民体育人才在干事中成长、在平台中历练。发挥体育院校专业优势和省市两级运动队资源,鼓励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运动员、教练员送教下乡,开展全民健身技能培训、全民健康理念宣讲等活动,进一步壮大乡村体育人才队伍。
培育发展乡村体育文化。乡村体育文化有着极大的潜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乡村体育运动不仅激发起村民们的生活热情,更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乡村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动能。要深入挖掘乡村宝贵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体育文化内涵,将乡村体育与乡风文明习俗紧密融合,发扬拼搏、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推动形成特色的乡风文明习俗。要充奇异果体育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平台,将宣传工作和乡村体育工作有机融合,用村民听得懂、看得到奇异果体育、学得会的方法,宣传体育文化知识、推广特色赛事活动、普及运动健身方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聚焦乡村体育工作亮点和热点,多角度采集优秀经验做法,讲好乡村体育故事,营造良好乡村体育开展氛围,充分展现乡村体育工作的良好态势。